全国“工人先锋号”石油工业训练中心育人谱新篇
发布时间: 2023-06-26  作者:

                          

谁想拿起锤子试试现场激发地震波?”
  “我来!”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2022级学生尹力跃跃欲试,高高地抡起锤子,向地面砸去。这是哪里的施工现场?这是石大学子的石油仪器技术--地震勘探部分的校内课堂。随着重锤“砰”地一声落下,采集器上便出现了“新鲜”的地震波信号。“登台表演”的那位学生显得格外兴奋,这是他第一次在课堂上激发、检测地震波,他激动地说:“没想到在校园内竟然就能‘自产自收’到复杂的地震波信号!”
  石大校园内,分布着许多这样的实践基地,不出校门,学生就可以体验到地震波勘探与钻井数据检测的全过程。这些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装备的提供来自石大的一个直属教学单位——石油工业训练中心(简称工训中心),这是服务全校的实践训练教学中心。据悉,自建校起,工训中心便面向全校开设工程综合训练创新课程,工训中心也随之见证了石大的发展与变迁。今年,工程综合训练创新课程下设近
100个班,将完成全校14个学院4000多名学生近50万人时的实训教学工作。
  锤炼匠心精神,让学生爱上课堂

  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密切结合,这是工训中心设立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据工训中心教师王淑萍介绍,工训中心的课程以实践为主并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即使是理论课堂也会尽量借助仿真模型、虚拟场景实践开展教学,易学能懂、易懂会用。工训中心实训室内的教学设施布局便可充分展现注重实践这一特色:海洋
981钻井平台、陆地钻井系统、抽油机、抽油泵、3D打印机、数控加工中心,工训中心的每间教室都安置着对应的教学设备。教师进行完理论的讲解,便会现场带领学生切换到实际的操作训练当中。其中,工训中心自主研发石油工业特色虚拟仿真模拟训练系统,引导学生将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落实在每一环节,从地质构造模拟、钻井、录井、固井、修井装备,到各种抽油机、油气集输,再到炼制加工仿真工厂,系统覆盖了石油工业全流程的所有模块。学生利用系统便可进行石油工业全流程的仿真模拟训练,借助三维漫游手段及建模、拆装等人机交互操作,学生还可清晰了解设备的各部分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功能作用。
  匠心需巧心和专心,走进工训中心,锯子、平锉、圆锉切削钢铁的声音便从中传来,一群身着迷彩服的学生“钳工工匠”正专注于工艺品的打磨中。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
2021级学生罗再雄就是其中一位,“用锯条锯铁块时,一不小心整个形状都毁了。”在刚接触钳工时,由于锯条易断,操作的力度和方向又不容易控制,罗再雄失败了许多次,弄断了好几根锯条。“做钳工不仅需要体力,也需要技巧和耐心,工序中工件会有所磨损,因此要留有加工余量。”针对学生产生的问题,王淑萍老师细致地讲解。这让做钳工的学生恍然大悟,在之后的钳工训练中,学生们越来越顺手。经过长时间的锯和锉,学生们都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精美的工艺品”。看着手中的成果,罗再雄自豪而又欣喜,“当作品出来的那一刻,我觉得我之前的辛苦都值了!如果没有这次实训课,我可能无法体验这种辛苦而新奇的感觉!”
  匠心亦需创新,新体验、新技能、新知识,工训中心内每天在上演着各种新的故事。钻井工艺与装备课堂上,工训中心教师郭卫萍借助按比例缩小的钻井系统,组织现场进行“起下钻”操作,将钻井过程全方位、动态还原。在当今人工智能热的社会现实下,工训中心根据未来科技发展趋势认真设计课程体系,增添智能机器人、
AI技术等教学内容,《走近人工智能》课程带领学生们接触更前沿的领域与知识。新颖的教学模式、多元的教学场地、真实可操的教学设备,工训中心在实训中锤炼学生匠心精神,让学生们了解自己的专业,并爱上自己的专业。
  近年来,学校一直非常注重工训中心实训基地建设,古镇口校区的工训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工程综合训练与创新》课程内容丰富,包含机械制造技术实训、石油工业特色实训、综合创新训练、人工智能及劳动教育等各大板块内容。
2008年,工训中心进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行列;2013年,工训中心作为第一批进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行列;2019年,工训中心获批“山东省大数据创新人才实训基地”;2021年,工训中心获批全国“工人先锋号”。
  创新育人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

  过去,课程教学传统模式形式较为单一,局限在课本知识教学上,往往过于重视课堂传授而忽视学生亲身体验。当前,工训中心的《工程综合训练与创新》课程重视实践教学,打造“课堂+实践”的育人模式,形成“以课程开发为载体、课堂教学为渠道、综合实训为形式、师资建设为保障、人才培养为引领”的立体格局,持续推进课程实践创新,致力培养新时代专业人才。

  “学生死记硬背课堂知识效果是不好的,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工训中心教师赵玉明认为,只有在亲身实践体验中,才能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更有利于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品质。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工程综合训练创新相关课程构建“理论+仿真+现场”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进行仿真实训,直面实践现场。在这种模式下,师生互动性更强,学生自主性更强、创新性更强。

  仿真实训利用
3D模型、虚拟仿真等技术,对现场进行1vs1还原,通过仿真设备,学生能够清楚地观察、监控仪器具体的工作过程,教师们也可以结合仿真设备拓宽教学范围,将知识讲深讲实。“安全问题是现场实习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生产现场不允许学生们随时进去观摩,更不要说动手操作。而我们开设的工程综合训练与创新及配套的13门公(限)选实训课,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在谈及这门课程的优越性时,王淑萍补充到,仿真实训以更高的安全保证胜于现场实习,同时学生可在课堂中进行反复地操作与训练。选修过这门课程的学生也纷纷表示这门课程让自己收获很大。“这门课非常新颖,也非常有趣。我不仅收获了理论知识,更是真切见识到了这些工业仪器。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实地模拟了地震勘探和测井仪器的观摩及操作,体验感很真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级学生尹力表示,实训课程让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加深入、明确。
  “老师,采集到的信号有规律吗?”“老师,这些规律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信号和数据?”石油仪器技术
--测井仪器实训课堂现场学生们热情高涨地跟随测井系副教授谭宝海来到测井车,进行现场实践,观察测井仪器的工作过程。教师和学生一起把电缆下到井下,在电缆上升的过程中采集数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对仪器的工作原理进行讲解。“工训课程让我见识到专业外的知识,我的专业视野更开阔了!我不仅了解到石油仪器的工作原理,通过询问老师,我还明白了原来采集的数据不同是因为井下地层的差异和地层中所含流体的差异。”管理科学专业2022级学生刘雨萌是第一次接触真正的石油仪器,即使不是理工科的学生,她也仍乐在其中。
  新时代背景下,新型工业化对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其具备更强的专业实力。从理论讲解到上手操作,从实地勘测到钻井采油,工程综合训练创新课程正在以新颖实际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自我认知,增强学生的实操本领,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它为学生搭建专业平台,对接就业需求,帮助学生实现更好发展。

  共享教学资源,服务全校大局

  近
20000平方米的教学场地、4000多台套教学设备,工训中心结合教学需要及各专业特点,立足现场生产一线,产学研深度融合,自主研制大批仿真教学装备及软件,搭建机械制造、石油工业、人工智能、大学生创新等方向的系列实训教学平台。目前,工训中心建有东营、青岛两个实训基地,建有14个基础实训车间、16个石油特色实训室、3个多媒体操控室、8个创新实验室、6个现场生产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工训中心将教学资源共享到各个学院,系统化、工业化大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抽象原理具体化、结构过程可视化、工艺设备一体化、事故还原真实化,为各学院的工程训练学习提供了优良条件。工训中心副主任刘振东表示:“致力于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力争与各学院、各专业深度合作、服务学校、服务教学、服务学生是工训中心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我们引桥筑路,将各专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共同培养专业功底扎实、实践创新突出的高素质人才。”
  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许多学院选择将工训中心作为另一个课堂地点或者合作教学单位。工程认知、虚拟实验、仿真实训、生产操作,在这里,学生不出校门便可以了解并参与到企业生产全过程。“这完全相当于现场教学,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石油工程学院教授张卫东在讲授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时会专门安排部分实训教学内容在工训中心进行。从工训中心钻井工艺到采油装备,再到三楼的油气集输,最后到炼制加工仿真沙盘,张卫东带领学生参观石油生产的全过程。这不仅是理论课堂的场景再现,也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加深。石油工程学院的采油、钻井、完井、修井等教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测井、录井等教学以及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的油田矿场集输等教学,都会将实训部分安排在工训中心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课堂的共建,工训中心让课堂更加丰富、鲜活、生动起来。

  门类齐全、设备先进的综合条件吸引着许多高等学校前来参观学习,近年来,俄罗斯国立古勃今石油天然气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
60余所国内外高校都曾来此调研交流,内容涉及人工智能技术、钻井工程技术、采油工艺与装备、智能制造、虚拟仿真技术等多个方面。“工训中心在人才队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张伟在来访工训中心时充分肯定了工训中心的研发创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工训中心还曾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学校进行工程实训。工训中心已成为高校间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近年来,工训中心还对接青岛市各大中等学校,将服务拓展至当地青少年,助力中等学校的劳动实践教育与科技创新教育,每年接待高中生超1000人次。
  实训育人,智创未来。工训中心营造教学育人“新生态”,将产教融合实践,服务学生、服务学院、服务学校、服务社会,在推动双一流学科的建设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走在了工训示范队伍的前列。

  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强化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建设跨学科平台、政产学研平台、国际化平台,加快国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积极创建未来技术学院,加强国家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建立社会和高校联合的协同育人‘新模式’。”对此,工训中心常务副主任马建民表示:“工训中心将应用和创新作为落脚点,未来,工训中心将紧密结合学校‘两校区一园区’的战略布局,科学规划,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等国家级平台,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夯实基础,突出特色,力争建设成为‘体系完善、设施先进、运行高效、特色鲜明,具有良好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现代化工业训练综合教育基地。”


                                                   工训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学生在分组进行智能制造数控加工训练

                                                                            马少华老师在人工智能课上介绍Nao机器人

                                                                      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第二高级中学学生参观我校工训中心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更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