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山红红在十届三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深化改革内涵发展

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十届三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校长山红红

201437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做行政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第一部分十届二次教代会以来的主要工作

十届二次教代会召开以来的两年,是学校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巩固办学结构调整成果、推进内涵式发展的两年,也是全校师生同心同德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奋力迈进的两年。两年来,面对新形势、新格局和新要求,学校按照第十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和“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以提高质量、内涵发展为主线,坚持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紧紧抓住结构调整带来的新机遇,突出工作重点,大力加强核心竞争力建设,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十二五”整体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切实推进内涵发展,着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两年来,学校贯彻育人为本、人才为本、学术为本的办学理念,突出师生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和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统筹处理好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加强人才、教学、学科、科研和国际化等核心工作。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创新成果和国际化办学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实现了新发展。

——成功举办60周年校庆。校庆活动突出学术与文化特色,贯彻节俭务实的原则,达到了“弘扬传统、凝心聚力、推动发展”的目的,获得了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好评。通过举办校庆,全面展示了学校60年来的辉煌发展成就,深入总结和弘扬了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进一步增进了全校的发展共识,激发了广大师生校友对学校发展的自豪感、自信心,增强了全校的凝聚力,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积极争取国家、山东省及青岛市各类人才项目,自主实施了一系列青年人才建设工程。新增“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新增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人,新增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新增1个“111创新引智基地”。近日,戴彩丽教授进入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公示名单。新增博士生导师33名、硕士生导师208名。新聘教师144人,均为985211高校、中科院等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毕业生,31人具有海(境)外学习学术经历。2013年人才引进工作形势比较喜人,引进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全国百篇优博获得者1人,多名优秀人才准备依托学校申报各类国家级人才。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加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构建“三三三”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并实施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继续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拔尖人才培育特区、小语种强化班、国际联合培养等项目,并开设“理科实验班”。着力加强本科教学工程内涵建设,新增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3年立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0项,比2011年增加20%;大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由2011年的189项增长到2013年的282项。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3个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全部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验收。1学生荣获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1篇学位论文获评“第二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铜奖。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招生国别增至61个,在校生达到723人,比2011年翻了一番,学历生比例由60%提高到87%。学校成立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教育管理进一步加强。招生与就业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生源质量不断提高,2013年录取的本科生中有60.2%的学生高出本省一本线50分以上。巩固拓展一主多元就业市场,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一次就业率连续19年超过90%,其中60%的签约毕业生就业世界五百强企业。

——学科水平进一步提升。国家、省、校级三级学科体系不断完善,“211工程”三期建设通过国家验收,争取到山东省、青岛市对学科建设的重点支持,1学科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支持计划”,2学科入选青岛市“重点学科市校共建工程”。在2013年公布的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有5个学科进入全国前十名,1个学科进入前30%5个学科进入前50%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研经费由2011年的4亿元跃升到2013年的6.5亿元。在标志基础研究水平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上实现大幅增长,2011年获批77项,经费3000万元;2012年获批97项,经费5000万元,并首次获批外国青年学者基金项目;2013年,虽然受到申报政策变化的影响,但仍获批94项,经费4800万元,其中重点项目3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3项,省部级一等奖总计19项。1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和4个重点实验室获得上级部门立项建设,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通过认定。学校积极布局和开拓海洋石油及新能源研究领域,积极融入蓝黄战略,拓展了服务面向,提升了服务能力。

——开放合作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逐步增加,目前与美、英、俄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82个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2013年聘请长短期境外专家近600人次,是2011年的4倍;派出教师近400人,是2011年的2倍;派出学生500余名,是2011年的2.5倍;55名学生获得CSC公派资助,是2011年的2.2倍;3个优秀本科国际交流项目获得国家层面资助。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经费从68万元增加到2200万元。不断完善董事会机制,新增董事单位14个。充分发挥董事会、基金会、校友会的作用,进一步密切与石油石化企业和地方政府、广大校友的联系,新签订国内合作协议62个(其中合作共建项目46个)。与东营市、胜利油田签署共建胜利学院协议,与青岛市在人才、学科、科技园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共建也取得重大成果。

二、加强管理服务和条件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两校区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结合中层干部换届工作,对学校部分管理机构特别是东营校区管理机构进行了调整,两校区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理顺,东营校区管理不断强化。加强东营校区资源利用,推进油地校合作办学,促进了校区建设发展。

——内部治理结构不断优化。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议事规则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着眼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开展学校章程制定工作,推进依法治校、规范管理。以此为契机,梳理完善学校制度体系,深化管理机制改革,健全完善教学、科研、人才等工作的管理及考核评价机制。落实教授治学,修订完善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制度通过建章立制、强化管理,进一步优化了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发展氛围。

——资产和资金管理得到加强。资产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出台了资产使用和处置两个管理办法,首批大型仪器设备实现开放共享。加强财务管理,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制度,强化教育经费、科研经费管理,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执行招标、审计等制度,提高了资金管理水平和资金效益。

——校园基本建设顺利推进。留学生及培训公寓楼、工科实验楼E座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特种实验室项目也开工在即。租赁校园东侧小黄山土地253亩,规划建设师生休读场所。改造和增加塑胶场地53个,运动场看台和第二运动场交付使用。

——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打造数字化、信息化校园,建成“数字石大”网络平台,完成人事管理、教学管理、办公自动化等信息系统建设。推进数字化图书馆、档案馆建设,图书文献保障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电子资源数据库,档案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后勤服务保障更加有力。实施“三优一满意”工程,积极推动数字化后勤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第三方监督,确保服务质量。多措并举打造低碳绿色节约型校园,学校获评“山东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

——校办产业服务办学能力不断提升。优化产业布局,深化企业改革,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企业业务收入稳步增长,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三积极服务学校教学科研,确保了学生教学实习和科研中试任务的完成。

三、努力改善民生,优化师生发展和生活环境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两年来,学校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发展与民生的关系,尽最大努力优化师生发展环境,改善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条件,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促进了学校和谐发展。

——优化校园环境,改善师生工作学习条件。加强校园基本建设,完善教学楼馆、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及仪器设备。结合60周年校庆工作,对两校区进行了维修修缮,对东营校区水电气暖老化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加强小黄山、荟萃园等文化景观、文化场所建设,完善了设施条件,绿化美化了校园环境。

——提升文化环境,建设精神文化家园。倡导“关爱学生,尊重学者,崇尚学术”的价值理念。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学术氛围。结合60周年校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了学校优良精神传统的教育和弘扬,促进了全校党员干部联系服务师生、关心服务老同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加强平安校园建设,为师生提供了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

——加大政策支持,服务人才发展。修订完善人才政策,修订职称评审办法,加大人才工作投入,实施一系列人才工程,加强海外进修培训,为教师发展提供全面政策支持。针对青年教师比例偏高的实际,不断加大对青年人才培养的力度,重点实施青年人才建设工程,促进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克服资金困难,提高职工收入。学校长期以来背负校园建设的资金压力,在保证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等学校发展所必需的投入之外,学校克服资金困难,尽最大努力提高职工工资和退休金标准。发放独生子女入园补贴,加强优抚慰问,帮助青年职工、困难职工解决部分实际问题。积极跟进国家政策,完善社保服务体系,做好对外协调和对内服务,实现在职职工社保全覆盖。

——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师生权益。按照“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管理体制要求,健全完善学术管理机制,更好地发挥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的作用。加强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完善教代会、学代会制度,加强群众来信来访、校长信箱工作,认真执行校务公开、信息公开、领导述职述廉制度,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完善奖助体系,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加强“四航工程”、“五大支持系统”建设,学生奖、助、贷、勤资助体系更加完善,2013年全年发放各类奖助学金7300余万元,创历年新高。研究生奖助体系进一步加强,培养条件全面改善。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学生健康成长。

各位代表,两年来,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总结和回顾过去,我们深深体会到,学校发展离不开全校教职员工的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离不开广大离退休同志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在此,我代表学校,向为学校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的广大教职员工和离退休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第二部分今后的工作思路

借今天会议的机会,我想与各位代表交流一下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工作的基本思路,以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我重点谈两个问题:一是发展,二是民生。

一、关于发展——深入推进内涵建设,全面构建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体系

内涵式发展是发展方式,全面构建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体系是当前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在理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内涵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推进认识层面、工作层面和制度层面这三个层面的工作。

1.认识层面:进一步明确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和办学理念

学校“建设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发展定位:一是办学类型定位,就是研究型,这是对以前教学研究型的一个改变;二是办学水平和层次定位,就是高水平,这个高水平是国内高水平大学、国际高水平石油学科;三是学科发展定位,就是石油学科创国际一流,其他学科得到提升和发展;四是服务面向定位,就是以服务石油石化工业为主,不断加强面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服务,达到在石油石化方面不可替代,在国内形成重要影响。

把握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和规律,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重在坚持“育人为本、人才为本、学术为本”的基本理念。育人为本,就是要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任务,将一切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人才为本,就是要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把人才队伍作为学校办学的决定力量,构建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学术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以学术为本、以学者为主体,把振兴学术作为学校办学的核心目标,营造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氛围机制,提升学校的学术实力和创新水平。

把握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要求全校要统一思想认识,充分认清这一目标定位对学校各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科学规划和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各类人才培养都要瞄准高质量、高素质的标准;学术创新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各项管理服务保障工作都要服务和贡献于推进办学目标的实现;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学校的整个文化氛围都要凝聚到发展目标上来。全校教职员工都要树立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自觉意识,广大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要着眼于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主动探索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自觉追求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并善于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管理干部和教辅后勤人员要明确个人角色定位,将个人工作自觉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总体框架中,自觉服从服务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大局。

2.工作层面:推进内涵发展,大力加强核心竞争力建设

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就是要牢固坚持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大力加强以优秀人才队伍、一流优势学科、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技创新为主要标志的核心竞争力建设。

一是勇于改革创新,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层次人才缺乏是学校当前面临的最大发展瓶颈。几天前的新学期工作会上,我将破解人才队伍难题作为“十二五”后期的主攻方向。今后学校将加大“长江学者”、“973首席”等高层次人才项目的培育和引进力度,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重大突破。青年教师是学校未来的希望,青年教师在我校师资队伍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据统计,3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接近50%4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接近80%)。为此,必须大力实施一系列青年人才工程和计划,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改革是破解难题的根本动力,学校将进一步深化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搅活”人才队伍建设的“一池春水”,从根本上增强人才队伍追求卓越、竞争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品牌优势。60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优良传统,人才培养质量在行业和社会中形成了品牌影响力。2011年,孙龙德校友(地质79级)当选工程院院士;2013年,又有5位校友当选院士,曹耀峰(机械74级)、李阳(地质77级)、黄维和(储运78级)当选为工程院院士,高德利(钻井77级)、金之钧(曾在校工作)当选为科学院院士。他们的成长和贡献成为学校60年人才培养质量品牌的重要体现。这也促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十年二十年之后,能否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才?今天的工作是为了履行明天的责任,今天我们培养人才是为了托起明天的太阳。对此,我们更应始终怀有一份责任心,始终思索人才培养工作的方向与未来,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大胆尝试、悉心培养,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扎扎实实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人才培养质量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检验。

三是瞄准一流目标,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在去年公布的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中,我校有5个学科名列全国前十。这一结果公布之后,学校没有满足于表面的成绩,而是对学校13个博士点学科与石油大学(北京)进行了理性对比分析,形成了近20万字的分析报告,从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才及团队、引智基地、科研成果、项目、论文等11项核心指标上,对各类学科进行了总结分析和系统思考,对学校的整体学术水平和各学科实力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今后我们要更加强化石油学科优势,促进优势学科攀登一流;要更加针对国家战略需求,凝练学科科研方向,汇聚学术创新队伍,构筑高水平学科科研平台;要更加注重加强学科联合与交叉,培植新特色,形成新优势;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通俗地讲,决定我们创新能力的不是科研经费多一千万、少一千万,不是论文数量多几十篇、少几十篇,而在于我们有没有几项体现国家水平、国家目标的重大项目、重大成果和高水平的论文。全校必须摆脱“小富即安”的心态,放眼世界,放眼整个国家的需求,瞄准一流的目标,凝聚合力,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和融入国家战略,提升我们的创新力、贡献力,从而提升学校的地位和水平。

3.制度层面:建章立制,创新机制,不断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依法治校、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大学章程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载体,是学校的“宪法”。我校章程制定工作启动2年多来,我们将章程制定工作与学校改革发展实际相结合,特别是与学校历史传统、特色内涵、办学目标和发展理念相结合,与优化办学结构、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努力探索制定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研究型大学建设要求,体现学校60年办学传统与特色的大学章程。今天提交教代会讨论的章程文本,是广大师生创新求索、特色发展的结晶,是落实以人为本、明晰师生权利义务的法律文书,与每一个石大人都息息相关。因此,请各位代表切实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认识学校章程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统一思想,凝聚智慧,为章程的制定完善和有效落实做出贡献。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应立足于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立足于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今后,我们要抓好章程的“落地”,发挥其在办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深化岗位聘任、考核评价、收入分配等人事制度改革,构建人才能上能下、循环流动甚至退出淘汰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教授治学机制,切实发挥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的重要作用;要探索完善基层学术组织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推动学科交叉和科研协同,发挥学科带头人的重要作用;要开展公用房管理改革,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提高学校资源的使用效益;要建立办学质量和发展状态的监控机制,加强教学、科研、学科等考核评价工作;要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基金会、校友会工作机制,构建更加开放的服务合作机制,优化学校办学的外部支持环境。

二、关于民生——统筹好发展与民生的关系,构建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发展依靠师生,发展为了师生。学校发展是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事业,是实现教职工个人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根本保证。只有学校发展了,综合实力提升了,教职工的事业舞台才能更加广阔,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才能更加改善。近些年,在新校区建设和两校区办学的过程中,学校负重前行、锐意进取,广大师生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实现了学校的平稳较快发展。适应高等教育从“以规模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外延型发展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大趋势,2011年学校完成了办学结构调整,进入内涵发展新阶段。在更加秀美、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环境里,学校发展和每个人的成长都拥有更多的机会、更宽的平台。在新的更好的发展形势面前,学校将全面统筹改革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着力优化师生成长发展的综合环境,改善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为广大师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大支持

一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提高教职员工收入。当前,学校基建任务还没有结束,基建开支仍然十分巨大,学校办学仍然面临着很大的资金压力。但是,从学校长远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需要出发,学校克服困难,开源节流,根据山东省实施绩效工资相关文件精神,制定了绩效工资改革制度实施办法,以此深化绩效工资改革,进一步完善与岗位、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增强对人才的激励作用,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活力。实施绩效工资改革以后,职工收入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

二是加大人才工作力度,优化教师和干部成长发展环境。通过改革人才、人事工作机制,大力实施各类人才工程、海内外培训计划、扶持项目等,为教师群体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成长平台。通过改革完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为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投入人才培养、学术创新,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和学术氛围。加强干部教育和业务培训,拓展思路视野,继续开展和加强国内外学习培训。

三是完善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保障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强科学民主决策,严格执行议事规则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在事关教职工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加强调研论证和征求意见工作。完善教代会、学代会制度,提高提案工作水平。认真执行好信息公开、党务公开、向教代会报告工作、向老同志通报情况、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等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听取师生意见、维护师生利益、保障师生权益、接受师生监督等方面的制度规定,不断提高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水平。

四是密切联系服务师生,切实为师生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全校党员干部要巩固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不断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密切联系服务师生,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多与师生面对面交流,多为师生解决实际问题,做师生的知心人、贴心人。要重点加强对大学生、青年教职工、离退休老同志、困难职工的关心服务,把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全校形成尊师爱生、尊老爱幼、相互关爱的校园氛围。

五是推进校园软硬环境建设,为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创造更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不断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好留学生及培训公寓楼、工科实验楼E座和特种实验室,进一步改善师生科研和学习条件。高质量地规划和建设图书馆二期(“三馆一厅”)项目,打造学校新的文化亮点。完成小黄山绿化景观项目,美化绿化校园环境。加强图书、网络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打造数字化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建设,弘扬优良校风、学风,营造更为宽松、自由、求真、创新的治学氛围和更为优越的人文环境。始终抓紧抓好安全稳定工作,确保师生安全生活、安心学习工作,让美丽的、现代化的、和谐的校园成为师生员工共同维护呵护的温馨家园。

各位代表、同志们,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之处只有那么几步。当前,学校正处在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内涵提升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对学校能否顺利驶上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快车道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让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团结奉献,改革图强,在新的甲子征程上,向着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奋力迈进,共同谱写学校发展更加美好的篇章!